微纳制造已成为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原子制造将会成为微纳制造后人类制造技术继续微缩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新物质创制中的极限。
它们几乎同时绽放枝头,上演了古老铁树齐开花的植物奇观。在人才培养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注重培养自己单位的员工,还将目光投向青少年。
成功培育黄果枸杞中科皇杞1号、顶端封顶果实统一成熟中科鼎杞1号新品种。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按照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于2035年完全建成。7月20日,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与华南国家植物园联合主办的高质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系列活动仪式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自然教育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展示馆,这也是植物园一个重要的使命。任海告诉《中国科学报》,从现在开始至2027年是重点建设阶段,有80%的专业建设内容要在这5年间完成。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千眼天珠由313部单元天线构成,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位于四川稻城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又称千眼天珠,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14 12:44:3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千眼天珠开启科学试观测 7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经过半年的调试测试,目前已具备连续稳定高质量监测太阳活动的能力,脉冲星成像等射电天文观测能力得到初步验证,正式开启了科学试观测。
千眼天珠将对太阳开展连续监测,同时探索脉冲星、快速射电暴和小行星监测预警方法,进一步精调精测,研究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持续改进成像质量。二期建设目标是监测太阳爆发活动对地球空间天气的影响,理解日地空间环境,提高空间天气预报水平,保障航天器和地面高技术系统的安全运行
FAST运维团队和科研团队在各自岗位上协同作战。科研团队认识到,FAST运行和维护绝不是墨守成规地日常重复。在姜鹏心里,FAST是天文学家南仁东倾其一生推动建设的传奇工程,其难度和在科学上的用途都完美诠释了大科学工程应用的宝贵价值。迄今为止,它发现了超过780颗脉冲星,是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2019年中国天眼FAST科学委员会成立后,继续加快开展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协同攻关,为如今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浩瀚星空,矢志奋斗未有穷期。科学家们期待,透过天眼,望向更深更远的宇宙。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研究员、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柯伽表示。
作者:甘晓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14 7:37:3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天眼,再出发。同日,来自欧洲-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另外3个国际团队也宣布获得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中国科学报》 (2023-07-14 第1版 要闻)。FAST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集中力量再奋斗 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目标导向性越来越显著,建制化、体系化科研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在FAST观测时间段,也有科研人员亲眼见证运维人员在上百米的高空同步进行抢修、维护。2016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并联合多家相关单位组建了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在科研团队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先进的测控系统的支持。10年后,2023年,我国进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科学院也走上了推动系统性调整和战略性重构的关键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这样总结。
运维专家团队扎扎实实地不断研发、升级测控系统,保障了FAST持续稳定运行。据了解,在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下,FAST在相控阵接收机研制、测量与控制、脉冲星测时、雷达天文学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很多去过FAST现场的科研人员有过这样的独特体验:在贵州山区常常有雷雨天光顾,外面下着瓢泼大雨、电闪雷鸣,FAST依然正常运行,科学家在室内开展的数据接收、处理工作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日夜坚守维护 FAST获得高质量数据,助力原创性研究,离不开运维团队的坚守。
面向未来,FAST团队将继续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鼓足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气神,进行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和扩展FAST的性能,保持其在国际同类设备中的领先地位。在这历史性的关键期,本报推出率先这十年专栏,系统回顾10年来中国科学院锐意改革、踔厉奋发的生动历程,讲述代表性科技成果背后的创新故事,邀请相关科学家分享所思所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探索与视角。
这意味着,相关技术路线已经走通,未来3到5年,科研人员将通过大量反复迭代进一步提升其性能,争取利用这一世界领先的相控阵接收机实现FAST观测效率提升。采访中,姜鹏与《中国科学报》分享了最新的好消息:相控阵接收机已经完成原理样机研制。为了保证观测时间输出,运维团队日夜不停歇,筑牢FAST稳定运行保障的坚实堡垒。未来,面对新的科学任务,FAST准备好了,再出发。
我们利用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科学装置开展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本土的学术期刊上,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形成的论文,有8篇发表于《自然》、两篇发表于《科学》。
自建成以来,它已助力科学家取得多项重磅成果。不久前,凭借超高灵敏度和极强的探测能力,FAST仅用5分钟就抓到了一个名为PSR、 J1953+1844(M71E)的双星,其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是目前发现的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
■本报记者 甘晓 开栏语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学院,并提出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表示。
在这场20年前就开始的国际天文竞赛中,中国科学家后发先至,仅用3年5个月就成功验证了40年前的理论预言,科研团队为此深感自豪。据统计,目前,FAST每年运行机时超过6200小时,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用户服务链条。除了纳赫兹引力波外,FAST也是脉冲星的超级挖掘机。姜鹏说:只要团队在,中国天眼的灵魂就在。
FAST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就天文学前沿领域的中国力量,成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之一。这一发现为经典双星演化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重磅成果频传 近日,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RAA)在线发表论文称,FAST通过对57颗脉冲星的监测,首次看见了来自深远宇宙的涟漪纳赫兹引力波。前沿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才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途上实现新的跨越。
近日,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宣布利用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让人类终于站在了期盼已久的纳赫兹引力波观测窗口前。在天文学家看来,对纳赫兹引力波进行探测,有助于理解超大质量黑洞的增长、演化及并合过程。